close

【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最近紫外線強度高得嚇人,經常是瀕臨破表的程度。

雖然防曬觀念這幾年來,經由許多 皮膚科 醫師、美容師、媒體,

以及化妝保養品業者的鼓吹及放送,可以說是深植人心。

但是,在實行上,一般大眾卻仍有許多不正確的觀念。

完整的防曬觀念, 皮膚科 醫師呼籲,應該謹記「避、包、擦、補」四個動作。

 

防曬不是成人的專利,小朋友的皮膚比成人更容易受到紫外線的傷害,

但由於小朋友的修復力較好,曬完後脫層皮,感覺好像就沒事了。

事實上,紫外線對細胞的傷害其實已經烙印在皮膚上了。

等到年紀漸長,這些潛藏的傷害才會逐漸顯現出來。

根據統計,一輩子50%-80%的紫外線曝曬是在20歲前發生的。

所以,若能夠從小朋友階段就注意防曬,

對於延緩二、三十歲後的皮膚老化,會有較明顯的效果。
皮膚照射紫外線後,會開始製造維生素D

而維生素D具有促進骨骼生長、免疫調節、防癌等功效,

是身體相當重要的維生素。

防曬如果做的太過頭,有可能會使得體內維生素D含量不足而影響到身體的健康。

針對這樣的疑慮, 楊宏基 醫師建議,可從食物補充維生素D

並且採用" 分區曝曬法 "
所謂分區曝曬法,
就是指臉頸部等長期曝曬的皮膚應該持續做好防曬

手臂、腿等夏天曝曬冬天包覆的區域則可偶爾不擦防曬;

至於背、身體等長期包覆處,則可找機會曬曬太陽,幫忙製造一些維生素D

 

完整的防曬包括以下「避、包、擦、補」四點:

一是「」,指避免在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間紫外線最強的時候出門。

二是,指穿衣戴帽撐傘加太陽眼鏡,衣服材質上應選擇織法細密、深色、

或是淺色但有抗UV處理過的布料。合格的陽傘必須能隔絕紫外線才有用。

太陽眼鏡應選擇遮蓋面積大並確實有抗紫外線效果的,

不但可以保護眼睛,也可保護最容易曬出斑來的上臉頰,一舉兩得。

三是「」,要擦防曬用品,在選擇上,如果絕大部分時間在室內,

可選擇SPF15的就夠了,但如果在室外則建議擦SPF25以上。
除了注意SPF外﹝SPF是指對短波紫外線UVB的防護﹞,

PAPPD﹝指對長波紫外線UVA的防護﹞也很重要。

而且UVA穿透性強,即使陰天的雲層或是玻璃窗,都無法完全阻隔,

而且UVAUVB更容易造成皮膚的老化!

一般建議至少挑選PA++以上產品,而PPD值大於15為佳。

另外,如果是特殊膚質,例如痘痘族、敏感性皮膚等,也要選擇適合的產品,

而如果要下水,戶外運動或易流汗的活動時應挑選抗水性(Waterresistant)防曬功能產品為佳。
選對了防曬用品,擦的時機也很重要,一般建議出門前半個小時就要擦,

並且兩三個小時補充一次,如果下水或流汗流得多,要更快補充。

 

另外,防曬用品擦的量也很重要,研究顯示,

大部分的人擦的量都太少,甚至連建議量的四分之一都不到。

而如果只擦了建議量的四分之一,

那麼即使是SPF50,實際的保護係數只剩下5

 

那要擦多少才夠?

臉的話大概就要一顆普通彈珠的大小,一隻手臂也一樣,

一條腿則需要兩顆彈珠的量。脖子跟前胸也要擦,

如果不是特別露的衣服也大概是一顆彈珠的量。

一般30ml的防曬若只用於頭頸部,

以週休二日與日常上下班使用,應該在2個月內會使用完畢

若化妝台上的一瓶防曬可以用一年,

就要省思是否用量太過保守,無法達到防曬效果。
第四是「」,指要補充抗氧化劑,

不管是再怎麼嚴密地防曬,還是會曬到陽光的,

這個時候就需要抗氧化劑來幫忙清除皮膚照射紫外線後所產生的傷害,

也就是所謂的自由基。

抗氧化劑包括一些內服或外用的維他命CE、胡蘿蔔素、花青素、艾地苯,Q10等。
由於地球氣候的持續惡化,臭氧層逐年變薄,

紫外線居高不下的情況應該會相當常見。

皮膚科醫師張少平提醒,應該確實培養正確的防曬觀念及習慣,

常保皮膚的健康與美麗。
不希望小朋友未來變「痣」多星,也需要在青少年期之前作好防曬。

因為有文獻指出痣的多寡與青少年期之前的日曬量有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河堤美先皮膚科 的頭像
    河堤美先皮膚科

    DCDC ▎專業醫美,專注為你

    河堤美先皮膚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